400-123-4567
站内公告:
2024-01-10 20:13:46
一、医疗器械产业特征医疗器械是与人们生活密切,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特殊产品,为了保证其产品的安全性、有效性,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专项审批,开云APP并由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,生产实行许可制度。行业的监管比较严,生产企业应具有生产许可证、经营企业也应具有药监局核发的许可证;产品上市需要经过审批:必须取得产品注册证;产品的注册周期比较长,通常1-3年,需要经过产品检测、临床试验、技术审评等阶段;一些高风险的产品注册证非常难取得:如人工关节、心脏起搏器、药物支架、心脏瓣膜等;专业性非常强,但规模产量却较小。产品多样化全球有三万多生产厂家,八万多种产品。我国可生产47个大门类,3500多个品种,12000余种规格。技术复杂程度高,技术涵盖声、光、电、机械、半导体、软件、网络等学科,而且需要强大的技术集成能力。产品风险性高,医疗器械行业技术、产品升级较快,产品研发、使用存在着一定的风险。二、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一些特点门类齐全,制造、加工能力强,市场自我支持能力强,人口众多,市场发展潜力巨大。我国医疗器械高端产品依赖进口,低端产品恶性竞争,从全球产业规模看来看,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依然偏小,企业规模小,产业集中度较低,缺乏大型有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,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差。目前,我国境内的高端医疗器械,如PET/CT、MRI、CT、彩超、心脏起搏器、人工关节、药物支架等主要依靠进口。据统计我国三甲医院80%以上的医疗设备来源于进口,国内企业只能生产中低端的产品,产品仍以仿制产品为主,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。出口仍以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端产品为主,并且在低端产品形成恶性竞争,如一次性注射器、普通拍片机、黑白超等,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提升。从全球产业规模看来看,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依然偏小。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年平均销售额仅为2000万。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生产企业仅300余家,其中外资、合资企业占到半数以上。内资生产企业中,深圳迈瑞公司排在首位,年销售收入约为57亿元(2011年)。绝大多数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偏低,销售能力不足,产业急需整合。我国虽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众多,但是较大规模、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能力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却很少。6000万以上的生产企业也仅有约1000家;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下的生产企业约占2/3。新医改政策给医疗器械行业带来的机会与挑战,市场前景广阔,近三年,国家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投入已经超过了原来四十多年的总和,如医保全覆盖、加强社区医疗及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;在“十二五”期间,国家将投入更多的资金,支持医疗器械技术水平提高和产品创新研发。医疗体制改革强制终结以药养医体制,使得医院的利润点正逐渐向治疗(医生结合器械)转移,这为医疗器械行业投资提供了空前的机遇。行业投资越来越多,迎来难得发展机遇,市场每年以15%-20%的速度高速增长,国家加大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。由于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竞争能力不足,我国的医疗器械研发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需求。目前,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只占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年容量的50%~60%,进口产品大量占据国内市场。相关调查报告显示,目前我国药品与器械人均消费比例仅为10:1,而目前发达国家人均医药卫生消费药品和器械的比例已达到1:1。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存在的问题,主要是研发能力不足、创新能力薄弱、研究设备和基础条件差、研发投入不足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。进口设备开发利用率低,由于我国对于临床工程没有规范的立法和认证制度,而且一些医院为了提高声誉和收益,盲目攀比,超前配置各种大型医疗设备,造成设备使用率低、资源浪费。目前各大医院普遍存在着仪器设备引进购置与应用开发、效益评估脱节的情况。我国三甲医院的医疗设备是全球最先进的,但管理却很不到位。诸如CT等仪器的功能开发率只达到30%,资源严重浪费。由于医生对医疗设备的认识跟不上医疗设备更新的速度,仪器一旦出现故障,医生无法做出判断,只能依靠厂商维修,这通常需要花费很长的周期,也大大缩短了仪器的使用寿命。高端市场为国外厂商占据,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虽然基础差、底子薄,但近年来发展很快,年增长率达到13%~15%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一些高精尖产品也逐步国际化,并拥有专利,比如CT、MRI超声治疗仪、带药冠脉支架等。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力量逐年增强,形成了几个产业聚集区,涌现出一批高成长性企业,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日益增多,其中部分产品已进入包括欧美在内的国际市场,产业发展整体势头良好。但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仍以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型产品为主,高端医疗设备的市场大多是飞利浦、通用电气和西门子3家巨头的产品。国内绝大多数企业,除了迈瑞等少数几家,都因技术不足、稳定性欠佳而几乎无望涉足这个领域。我国正在逐步成为生产医疗器械的大国,如何成为生产制造医疗器械强国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。国内企业应掌握关键技术,提高核心竞争力,既要面向国内的医疗器械市场,也要面向国际医疗器械市场,要敢于向欧洲、美国、日本等市场冲击。对内,以高标准要求企业自身;对外,以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。